抱歉,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
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启用)JavaScript
了解详情 >

大语作业(重耳)

大学语文期中作业,读重耳出亡有感,大抵写了自己关于原则和个性的思考。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重耳由”挥之“到”惧“的态度转变过于迅速,尤其是和现代文细腻情感转变描写相比,古人的情绪变化程度极大,敢爱敢恨,好像作者故意夸大一般。相似的,还有子犯授璧于公子,公子投璧河中,以及介之推不言禄,隐而死。

在其他古文中也不乏某某为保持自己的某种个性或者声望隐居而死的事例。不排除古文字句精简短小,不便过多描述的原因,我觉得更多的是体现了古人爱恨分明,个性独特,高风亮节的人生态度,他们有自己的所谓底线。

如果这样的事件加诸于我身上,我大概率不会像介之推一样选择远离,他拒绝接受封赏的理由只能说服他自己。也许我应该站在他们那个朝代的背景下去揣摩他的思考,但做不到。俗语讲:站着说话不腰疼。大抵就是说你永远无法和他人站在同一个地面上,换位思考永远是无法同步的。

但是抛开单独的事件,我非常羡慕或者向往介之推的处事风格,人生态度。我说服了我自己,如果接受封赏会遭受谴责,所以我要隐居。他拥有自己的底线原则。我羡慕的就是原则二字孰对孰错的判断标准,一颗决绝的心。

作为一个成年人,最起码要有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最起码要了解自己。但可惜的是自己恰恰缺少这点。常常脑子里出现一个想法,或者一句话,我就去做或者说出来,但当我询问自己,这样做这样说的原因时,无法应答,然后我一遍一遍的叩问,直到把自己搞得抑郁难过。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去解决思维混乱的问题,季羡林先生的天真生活散文集给了我些许方向,他在书中谈论各种问题,论礼貌,论成功,论睁只眼闭只眼。既然自己无法总结,那就借鉴一下贤人的思考结果,加以契合利用。然后学着先生的样子记录下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总结积累经验,将“原则“写下来,明确起来。

或许不仅仅是我自己,现代社会太多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看过三国混剪,清楚什么是胸怀天下,志向远大,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顷其一生。无论是爱一个人物也好,恨一个人物也罢,都建立在他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的基础上。

正是因为许多介之推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构成了宏伟的史书篇章,在史书上翻过的薄薄一页,便是他们的一生,但仅仅这样的一页,留下了一个鲜活的人。

评论